信息革命時代的互聯網,正以層出不窮的交互方式和海量湍急的信息流,改變著世界的言說方式,構造著虛擬社會的秩序和語境。在這個場域中,傳統社會關系和社會階層的壁壘被打破,現實世界中的規(guī)則、責任、義務似乎不再適用,身份、內容、渠道等束縛似乎也不復存在,隱去面孔的普羅大眾,更似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和存在感。
然而,現實社會的話語規(guī)則同樣主導著虛擬空間。資本和精英對互聯網無所不在的滲透與控制,使得普通公眾雖有發(fā)聲機會,但勢單力薄,無法形成規(guī)模性的集聚力量,最后,精英還是實現了對互聯網話語權的“霸道”獨攬。言說者的地位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現實中各種力量的強弱對比在這里依舊延續(xù),弱勢群體在網絡中依舊缺少話語權。實證研究顯示,學者、商人、律師、媒體人等各類社會精英越來越成為微博等社交網絡中的主導力量,并以毋庸置疑的語氣代理著“主流民意”。
作為公共治理的重要領域,互聯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整治梳理是提升執(zhí)政科學化水平,實現官方與民間良性互動的重要支點。尤其是在當今各種階層主體意識高度復蘇,對國家走向、政策措施的認識理解又難以統一的背景下,塑造充滿正氣朝氣的網絡環(huán)境,便顯得異常急切而必要。將互聯網的發(fā)展完全寄托于市場顯然不可取,原有的輿論監(jiān)管和引導模式也亟待更新。同時,也要理順網絡背后的各種利益關系,強化政府主導機制,以更細致的規(guī)范制度體系,使互聯網的運作、經營和管理都有章程可依,都有法規(guī)可守。另外,互聯網的發(fā)展進步,也離不開全體網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利益分配、公眾心態(tài)、教育程度無疑是互聯網語境的重要因素。政府和社會也應在公眾的教育培訓上加大氣力,更上層樓,努力從主體素質和技術手段上實現互聯網語境質的飛躍。
中國的互聯網語境,寄托著社會公眾太多的美好期待。如何避免新的“數字鴻溝”和網絡社會權力關系異化不斷加深,以致網絡社會的現實狀況在資本與精英話語的裹挾中與公眾的期待漸行漸遠,讓普通民眾更廣泛、更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性溝通、良性互動?這是政界、學界和相關產業(yè)界亟待攻關的重大理論課題。本期策劃,我們集結了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期望讀者對互聯網的生態(tài)格局和“主流民意”的真實內涵有進一步的理性認識,對互聯網的利弊作用有更為全面的理解把握,進而在凝聚共識基礎上整合各方力量,將新興技術與既有傳統深度融合,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生態(tài)和輿論氛圍。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