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南亞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東南亞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是指各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綜合國力,它是一國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領域內的國際比較優(yōu)勢和劣勢的綜合體現(xiàn)。東南亞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實際上是各國在國際競爭中所體現(xiàn)出的綜合經濟實力,它包括了國家競爭力、產業(yè)競爭力和企業(yè)競爭力(王勤,2007b)。
近二十多年,在著名的國際競爭力評價權威機構公布的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中,新加坡一直名列前茅,馬來西亞、泰國曾有較好的表現(xiàn),菲律賓、印尼、越南和柬埔寨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落后,老撾和緬甸仍未進入國際競爭力的世界評價體系中。在瑞士國際管理發(fā)展學院(IMD)的國際競爭力排名中,新加坡自1994年起連續(xù)8年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IMD,2012)。2002年,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排名曾滑落到第8名。2003年以后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排名趨于上升,2007—2008年再居世界第2位,2009年居第3位,2010年躍居第1位,2011年和2012年分別下滑到第3位和第4位;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1996—1999年新加坡一直名列首位,2000—2002年分別跌至第2位、第4位和第7位,2003年升至第6位,2004年退居第7位,2005年和2006年分別升至第6位和第5位,2007年退至第7位,2008年升至第5位,2009—2010年升至第3位,2011—2012年躍居第2位(WEF,2011)。東南亞金融危機前,馬來西亞、泰國的國際競爭力表現(xiàn)較佳,馬來西亞國際競爭力的排名曾連續(xù)數(shù)年超越韓國,但金融危機后兩國的國際競爭力出現(xiàn)了較大的波動,而其他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水平相對較低。1992—2012年IMD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中,在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qū)中,馬來西亞的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保持在第14位,泰國從第26位降至第30位,印尼從第37位降至第42位,菲律賓從第33位降至第43位;2011—2012年WEF的全球競爭力世界排名中,在世界139個國家和地區(qū)中,馬來西亞名列第21位,文萊名列第28位,泰國名列第39位,印尼名列第46位,越南名列第65位,菲律賓名列第75位,柬埔寨名列第97位。
東南亞的產業(yè)競爭力是各國特定產業(yè)與國外同類產業(yè)之間相互比較的生產力,一國的產業(yè)競爭力以工業(yè)競爭力為基礎,而工業(yè)競爭力又集中體現(xiàn)在制造業(yè)競爭力和出口競爭力(王勤,2007a)。根據(jù)聯(lián)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UNIDO)公布的1980—2005年各國工業(yè)競爭力指數(shù)(CIP),在全球122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新加坡從第2位躍居第1位,馬來西亞從第40位躋身第16位,泰國從第47位躍居第25位,菲律賓從第42位升至第30位,印尼從第75位進到第42位(UNIDO,2004;2009)。其中,各國在人均制造業(yè)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額、制造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制成品占總出口的比重、制造業(yè)增加值的中高技術產品比重、制成品出口的中高技術產品比重等6項指標的世界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的出口競爭力逐步提高,在世界貨物和服務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有所上升。據(jù)世界貿易組織的統(tǒng)計(WTO,2012),在2010年世界貨物出口貿易的排名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分別列第14、23、25、27、39位;在2010年世界服務出口貿易的排名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分別列第10、27、29、40位。同時,東南亞國家有多種商品列入世界工業(yè)制成品出口貿易前15位。2010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分別列世界第7、9、11大工業(yè)制成品出口國(占5.3%)。其中,新、馬、泰、菲、印尼分別是世界辦公和通訊設備的第5、9、11、12、14大出口國(占16.4%),新、馬、菲、泰分別是世界集成電路和電子元件的第1、9、10、11大出口國(占29.9%),新、泰是世界化工產品的第7、13大出口國(占3.3%),泰國是世界汽車的第8大出口國(占1.7%),新加坡是世界醫(yī)藥產品的第7大出口國(占1.3%),印尼、泰國、越南是世界紡織品的第11、12、13大出口國(占4.3%),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分別是世界成衣的第7、8、11、13大出口國(占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