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洛姆人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繼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人的自由問題思想的繼承;二是關于人的本質(zhì)、人的需要、人的異化理論內(nèi)容上的繼承;三是社會和歷史的理論研究方法上的繼承。
【關鍵詞】弗洛姆 馬克思 人學思想 繼承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識碼】A
弗洛姆借鑒了馬克思社會學與歷史觀的方法,使弗洛姆的人學思想更加科學合理。在繼承馬克思思想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弗洛姆人學思想具有人道性、批判性和現(xiàn)實性特征。
弗洛姆對馬克思人的自由問題思想的繼承
馬克思的自由觀。馬克思的自由觀理論觀念主要是對康德自由觀和黑格爾自由觀及其辯證法的繼承和揚棄。馬克思運用政治經(jīng)濟學的原理超越了康德并指出康德的意志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受制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物質(zhì)生產(chǎn)關系,使自由從理性的抽象過渡到了具體的現(xiàn)實。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表現(xiàn)在用批判的方法對待自由的概念和學說,并且與歷史辯證發(fā)展過程和社會批判結(jié)合起來,找到了從精神領域向人的現(xiàn)實自由領域轉(zhuǎn)向的途徑。弗洛姆的自由觀拋棄了弗洛伊德的悲觀傾向,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自由觀和批判理論。弗洛姆對馬克思自由觀的繼承與發(fā)展。弗洛姆的自由觀拋棄了弗洛伊德的悲觀傾向,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自由觀和批判理論。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將自由分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消極的自由會使人成為孤獨的存在者,使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變得日益疏遠。積極的自由則是指個體在保存自我完整的前提下與自然及社會保持聯(lián)系,人與世界連接起來的狀態(tài)。弗洛姆努力尋找人的積極的自由狀態(tài),認為主動的愛與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是通往積極自由的重要途徑。弗洛姆吸收了馬克思的自由觀,自由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狀態(tài)。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才可能實現(xiàn)個人自由,與他人和社會割裂的孤立個人不可能獲得積極的自由。弗洛姆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愛的理論,在《愛的藝術》中對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做了引述,并闡述了愛的實踐問題。創(chuàng)造性勞動則是吸收了馬克思的勞動理論,認為人在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中,才能擺脫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的趨向,找回主動、獨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能擺脫孤獨并在實踐中通往積極的自由。弗洛姆在繼承馬克思自由觀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人道主義精神來實現(xiàn)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拯救。
弗洛姆對馬克思人的具體理論內(nèi)容上的繼承
弗洛姆對人的具體理論內(nèi)容上的繼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對人的本質(zhì)、人的需要、人的異化等有關人的問題的理論的繼承。
對人的本質(zhì)理論的繼承。弗洛姆認為馬克思肯定人的本質(zhì)的存在,但并未將人的本質(zhì)與人的本質(zhì)的表現(xiàn)混同起來。弗洛姆引用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認為馬克思區(qū)分了“總體的人的本質(zhì)”和“受到歷史時代影響的人的本質(zhì)”。弗洛姆認為一個單獨的人既代表了他自己,也代表了整個人類。在《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一書中,弗洛姆同樣解讀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弗洛姆在自己的理論體系中表現(xiàn)出了對馬克思的認同,他同樣著重從社會關系和實踐的角度來考察人的本質(zhì)。
對人的需要理論的繼承。弗洛姆將人的需要劃分為關聯(lián)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尋根的需要、自我意識的需要和目標與獻身的需要五個層次。關聯(lián)的需要是指即使人滿足了自己的生理需要,他還會感到自己像是一種與世隔絕的存在,必須與他人結(jié)合起來、保持與他人的某種關聯(lián)的需要,否則就無法保證精神的健全,甚至精神錯亂,積極主動去愛是保持與外界聯(lián)系的最佳途徑。超越的需要是指人需要超越自己的生物性,超越自己生存的被動狀態(tài),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主宰自己的命運,通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與彼此相愛才能超越被動和偶然,獲得自由。尋根的需要是指人與自然相分離,但同時又有一種回歸自然、與自然重新建立和保持某種聯(lián)系的需要,人要尋找他的生存根基,友愛源自人的生存狀況,普遍的友愛能滿足人的尋根需要。自我意識的需要是指人從大自然擺脫出來,具備了想象力和理性,向群體中的其他人表明自我意識的需要,人沒有自我意識的需要就會在異化的病態(tài)社會中迷失自我。目標與獻身的需要是指人類的想象力和理性使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會確立自己的目標,為之奮斗,為之獻身。由此可見,弗洛姆對人的需要的分析更加傾向于馬克思的社會學觀點,認為人的需要與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境遇有關。
對人的異化理論的繼承。弗洛姆研究了馬克思的相關著作,尤其是從《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吸收了馬克思有關異化的思想。弗洛姆認為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一直非常重要,貫穿于馬克思的著作中。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基礎上,弗洛姆把異化理論引入心理學范疇,發(fā)展了自己的異化理論,認為異化是一種病態(tài)的心理現(xiàn)象,是一種體驗方式,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是外來者,個體感覺不到自己與自己及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體驗者被異化。弗洛姆對生產(chǎn)異化、消費異化、政治民主異化、社會關系異化作出分析后指出,以存在的生存方式生活才能克服異化,即不以占有為目的,擁有獨立和自由的自我,具有能動性,表現(xiàn)自我、有所作為、與他人發(fā)生聯(lián)系。
弗洛姆對馬克思社會和歷史的理論研究方法上的繼承
弗洛姆對馬克思社會和歷史的理論研究方法上的繼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理論的社會批判性、歷史觀與社會學視角。
社會批判性方面的繼承。弗洛姆的人學思想同樣建立在對社會批判的基礎上,從開始創(chuàng)建他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就已經(jīng)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弗洛姆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對私有制作出了剖析并進行深刻的批判。借鑒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全面異化,剖析了人的貪婪的欲望、壓抑的本性、變態(tài)的情感和扭曲的人格,批判了人在病態(tài)社會中的自我迷失。但弗洛姆并未放棄人類的希望和未來,他在借鑒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對人類未來社會進行了構想。在他的著作《健全的社會》中提出要進行經(jīng)濟變革,實行人道主義公有制;進行政治變革,呼喚全民參與的民主政治;進行文化變革,重塑健康個性,傳承人類文明。由此可見,從理論的社會批判性角度看,弗洛姆人學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性成果。
歷史觀與社會學視角的繼承。弗洛伊德更多關注社會因素對人的本能的壓抑,并未更多地從文化、歷史、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探究人格的形成機制和過程。弗洛姆則繼承了馬克思的社會學研究視角,在弗洛伊德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引入歷史和社會學因素,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社會無意識概念,從意識形態(tài)特征和社會文化的視角進行闡釋。根據(jù)一個社會的標準,某些情感和思想必須被壓抑到每個社會成員的無意識里面,社會上大多數(shù)成員所共同擁有的一個被壓抑的領域就是社會無意識。社會無意識具有社會過濾器的功能,用無形的手把社會中的人改造成它們所規(guī)定的樣子,改造成文化和社會所需要的人。弗洛姆把無意識上升到歷史、社會和政治層面,大大提升了無意識概念的理論高度,凸顯了其理論的批判性。弗洛姆的人學思想強調(diào)了社會對個體人的心理的影響和作用,科學地分析一定的歷史中的人。弗洛姆提出社會性格理論,指出社會性格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它的發(fā)展依其所在的特殊社會而定。社會性格是由某一團體所有成員的共同性格特征組成,這一團體是整體社會,或社會階級,或社會階層的一部分。
社會性格促成社會成員的特殊活動能力和行為方式,使社會成員對社會的行為模式不再有自覺的意識,而是不自覺的跟在別人后面按照特定的模式去行動,并在符合社會要求的行動中得到滿足。從弗洛姆對社會性格的形成與功能的闡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理論的歷史性和社會性。
結(jié) 語
弗洛姆從歷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關注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強調(diào)人的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弗洛姆繼承了馬克思的社會學研究視角及歷史觀,采用社會批判的方法,對具體的、歷史的社會中的人進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得出具有歷史性的觀點和結(jié)論。弗洛姆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社會無意識和社會性格的理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美]埃·弗洛姆:《為自己的人》,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
責編/張蕾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