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預期目標,是進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活動的思想前提。把國際社會看作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對象,大致有三個層次的預期目標:一是國際社會承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客觀性;二是國際社會理解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合理性;三是國際社會吸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人類性。
【關鍵詞】價值觀念 國際傳播 預期目標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加強提煉和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方方面面”。因此,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課題。只有結合實際,明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預期目標,才能真正在實踐中促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活動的展開。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第一預期目標:使國際社會承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客觀性
經(jīng)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中國奇跡”。但是,撒切爾夫人卻曾斷言:中國不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因為中國今天出口的是產(chǎn)品,而不是思想觀念。在撒切爾夫人眼中,中國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觀念,也沒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念。因此,即便放松對中國的經(jīng)濟限制,允許中國參與世界經(jīng)濟貿(mào)易,中國最多也只可能成為一個物質生產(chǎn)大國,仍舊是一個沒有獨立價值觀念的國家,不會影響英國超級大國的地位。
事實上,撒切爾夫人的立論從根本上來講就是錯誤的。她只看到了思想觀念的文化樣態(tài),沒有看到社會主義運動所蘊含的價值屬性。社會主義運動是一種客觀存在,迄今已有500年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將社會主義思想總結為六個發(fā)展階段:空想社會主義產(chǎn)生和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并實踐社會主義;蘇聯(lián)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我們黨作出了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是理論的源泉,理論需要得到實踐的滋養(yǎng)和評判。社會主義思想有500年的歷史,社會主義運動也大致有500年的歷史。在空想社會主義階段,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杰拉德·溫斯坦萊最早把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付諸實踐,他曾帶領一批失地的窮苦莊稼漢在英國的圣喬治山開墾無主的荒地,過著“一切公有、共享收成”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生活。英國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曾買下了新拉納克工廠,進行了一系列既要“有利于社會的大規(guī)模試驗”,又要“牟利”的社會改革活動,其中,“新和諧公社”的共產(chǎn)主義新村實驗影響深遠。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在書齋里創(chuàng)造自己的革命理論,而是實際參與、領導了社會主義運動,并根據(jù)實踐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科學理論。列寧根據(jù)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造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結合俄國實際完成了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科學理論真正變成全國范圍內的現(xiàn)實。斯大林在列寧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創(chuàng)造了“蘇聯(lián)模式”。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根據(jù)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歷史經(jīng)驗,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雖然社會主義運動的具體形式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但是社會主義運動卻始終是一種客觀存在。
“社會主義運動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源遠流長,它本身必然已經(jīng)包含著一種價值屬性在內”,“這種價值屬性已經(jīng)可以說比較穩(wěn)定、集中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內容。如果沒有這種客觀的核心價值,那么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運動就是不可想象的”。這種蘊含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價值觀念,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生成的客觀基礎。沒有作為客觀存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沒有作為主觀反映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是說,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不是隨意編造出來的,而是蘊含在社會主義運動之中,體現(xiàn)在社會主義運動之中。不管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具體內容在主觀上以何種形式凝練出來,都是對客觀存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觀反映。雖然在形式上是主觀的,但在內容上卻是客觀的。因此,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最基本預期目標,就是努力開辟多元化的傳播途徑,使國際社會承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客觀性。承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客觀性,就是對客觀存在的社會主義運動的承認,就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性質的承認。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第二預期目標:國際社會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合理性的理解
在“完全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到來之前,任何國家都還有存在的必要,也會生成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各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韓國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家庭至上、愛國主義、誠信知禮、民主法治和宗教寬容;新加坡的核心價值觀是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英國的核心價值觀是民主、自由、正義、性別平等、生態(tài)平衡等;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民主、寬容、公平、個人主義等。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核心內容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每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都有所不同,并且都有其內在合理性,因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由于其自然條件和發(fā)展歷程不同,產(chǎn)生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也各有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形成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同我國歷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當代中國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義以為質”“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等優(yōu)秀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合和、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是涵養(yǎng)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重要源泉。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及其人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平等權力,對于中國而言,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集中表達了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xiàn)中國夢,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任務,這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形成和發(fā)展的現(xiàn)實動力所在,是時代的聲音。當前,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正處在經(jīng)濟增長速度換檔期、經(jīng)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常態(tài)。因此,構建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等,是中國必須解決的時代問題,也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形成和發(fā)展的外部條件。
基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奮斗任務和時代問題,經(jīng)過反復征求意見,綜合各方面認識,最終形成的二十四字精華,“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故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主要解決的是當代中國的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具體問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并不寄希望于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具體(主觀)內容,而是希望國際社會能夠沿著中國的歷史文化、奮斗任務、時代問題的歷史邏輯和現(xiàn)實邏輯,理解當代中國為什么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理解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合理性。理解這種合理性,就等于國際社會在很大程度上站在中國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這也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現(xiàn)實前提。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第三預期目標:國際社會吸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人類性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不僅回答了當代中國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和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等重大問題,同時也占據(jù)了人類社會發(fā)展道義的制高點。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人類社會總存在某些共同價值,這是人類社會普遍交往和得以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的必要基礎。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是當代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chǎn)物,雖然在內容上更多地關照了中國現(xiàn)實,但同時也關照了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整個人類社會價值共識的凝聚。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從字面上來看,這與“普世價值”存在某些重合。因而有人認為,“很難說清楚兩者之間究竟有什么差異”;甚至還有人認為,“兩者之間沒有也不應該有任何區(qū)別”。顯然,這些認識忽視甚至無視共同價值與“普世價值”在倡導主體、形成條件、戰(zhàn)略目的等方面的本質差異,從而把二者混為一談了??偟膩碚f,“共同價值反映的是不同個體、民族、國家之間的共性,不是某個地域特殊價值的人為提升,不能產(chǎn)生于任何人的主觀設計,而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那種把以自我為中心的特殊價值包裝成‘普世價值’并強迫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們遵行的企圖和做法,最終是不得人心的,也是不能得逞的”。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然沒有“普世價值”的自我包裝,并且也不是人類社會共同價值的直接內容。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與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是特殊與一般、具體與抽象的辯證關系。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不可能不吸收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和價值共識,構建非歷史的、抽象的價值觀。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是人類社會共同價值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基于自身歷史文化、奮斗任務和時代問題,對人類社會共同價值的中國反映、中國理解和中國解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是相對具體的價值觀念,而共同價值則是相對抽象的價值原則。正是這種辯證關系,才使這種特殊的、具體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蘊含、體現(xiàn)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即凸顯了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人類性。
從現(xiàn)實可行的角度來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第三大預期目標就是使國際社會吸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人類性。作為一個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中國不會“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是會自覺協(xié)調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與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在促進自身發(fā)展的同時,為人類社會發(fā)展貢獻中國力量。
不僅如此,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中蘊含的人類性,也會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例如,“民主”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之一,但是長期以來,民主被簡化為選舉,使得一些人錯誤地將選舉等同于民主。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中的“民主”就超越了選舉民主,是選舉民主與協(xié)商民主的辯證統(tǒng)一,這就為人類社會民主價值的實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了新方向。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人類性并不只體現(xiàn)在民主價值上,還體現(xiàn)在其他價值上。使國際社會吸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中的人類性,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第三大預期目標。
(作者為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策略研究”首席專家)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5ZDA04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北京: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4年。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③劉建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種區(qū)分》,《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2期。
④項久雨:《二者存在本質區(qū)別:莫把共同價值與“普世價值”混為一談》,《人民日報》,2016年3月30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