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1国产高清在线观看,久操国产在线,日日夜夜欧美,www.五月激情,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久久精品2021国产,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成本人

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全球觀察 > 正文

羅馬帝國何以能夠崛起

觀點】

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幾乎每年都有新書問世,相關(guān)論文更是多得難以計數(shù)。這并不奇怪,畢竟,羅馬帝國給現(xiàn)代西方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法律、宗教、政治和文化遺產(chǎn),也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墒?,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栽诎V迷于羅馬帝國衰亡的同時,探討一下它何以能夠崛起呢?

大約在公元前9-8世紀(jì),意大利半島中部偏西處興起了一個叫“羅馬”的蕞爾小國。它逐步發(fā)展壯大,用軍事行動和政治手腕逐漸降服了整個意大利,進而征服了希臘半島的馬其頓王國和西亞的塞琉古王國,最后更是吞并了埃及、北非沿岸、現(xiàn)西班牙、法國以及不列顛大部、萊茵河上游和多瑙河下游地區(qū),形成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在古代世界,羅馬帝國疆域之廣大,只有中國古代的秦漢帝國可比。

事實上,從公元前2世紀(jì)至公元5世紀(jì),羅馬人一直是西亞地中海世界的歷史主角。羅馬帝國的國祚也不算短,如果以公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結(jié)束為起點,西羅馬帝國存在了近七百年;如果把拜占庭視為羅馬在東方的延續(xù),則帝國的生存時間更是長達一千六百年。與希臘半島興起的斯巴達人、雅典人和馬其頓人的帝國相比,羅馬人的成績好得多,是唯一一個把整個地中海世界統(tǒng)一起來并長期維持的古代民族。這種政治成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羅馬人很早就整合了其近鄰諸拉丁部落這一優(yōu)勢上。問題是,羅馬人最初為何能如此成功地整合周邊民族?根本原因還得到地理格局和自然環(huán)境去找。

從氣候和土壤條件來看,雖然意大利半島四分之三的地方是丘陵,但山腳下通常是較為平坦的土地,且氣候一年四季都相對溫濕,十分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羅馬的發(fā)祥地更是臺伯河下游的拉丁姆平原,這里土壤相當(dāng)肥沃,很早就有人類在這里定期或不定期居住,形成了較大的聚落。不僅如此,羅馬北邊不遠處還有南歐最大的平原波河平原。該平原面積達到4.5萬平方公里,為意大利總面積的六分之一。自羅馬往南,則有富饒的坎帕尼亞平原,雖小于波河平原,面積也相當(dāng)可觀。在古代,這些平原上都能開展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故而羅馬興起后很快成為其擴張對象。一旦這些地區(qū)成為羅馬政治體的一部分,其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資源又必然大大超過羅馬本身。

這種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與希臘半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那里,數(shù)百上千個城邦或部落分布在一個廣大的區(qū)域,雖然發(fā)展了文化上的一致性,卻因散裂的地理格局,很難進行真正的政治整合。事實上,希臘半島的可耕地多為狹小貧瘠的小塊谷地。這里不僅土地狹小,氣候也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干燥少雨,暴熱天氣連連,而在植物休眠的冬季,卻又多雨甚至暴雨。這里不僅總體降雨量很小,降雨分布也很不均勻,要么接連數(shù)月甚至一年無雨或幾乎無雨,要么暴雨成災(zāi)。甚至在不同年份和地區(qū),降雨量也有極大差別。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區(qū)降雨量可達400毫米(試比較: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降雨量約在800~1100毫米之間;現(xiàn)北京、倫敦降雨量在550~600毫米之間),而有“糧倉”美譽的貼撒利平原,年均降雨量竟可低至55毫米。另一個“糧倉”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阿卡地亞地區(qū)情況類似。

羅馬的幸運不僅僅在于氣候溫濕,土地肥腴,其地理位置對于意大利的整合來說也極有利。羅馬原本就是富饒的拉丁姆平原的一部分,羅馬人與周邊拉丁部族又是近親,所以羅馬乍興之時,很容易與周邊拉丁部族結(jié)成緊密的政治共同體。事實上,羅馬人很早就與周邊的拉丁部族結(jié)成了政治同盟關(guān)系。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才談得上意大利半島的政治一體化,而政治一體化所采取的最符合邏輯的形式,便是以拉丁人為核心,與其他部族形成政治軍事同盟關(guān)系。

早期羅馬地理位置之所以優(yōu)越,也在于其所發(fā)祥的臺伯河下游渡口地帶與地中海的直線距離既非太近,也非太遠,大約26公里;沿河航行則大約33公里。在歷史早期,這樣的距離可以說恰到好處——遠則足以抵御海盜侵襲,近則因距海僅30來公里,出海航行也相當(dāng)便利。此外,臺伯河本身也很值得注意。它雖短于波河,卻是意大利半島最長的河流,由北而南橫貫半島中部很大一片區(qū)域,十分有利于初興的羅馬向外發(fā)展。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羅馬還是意大利半島的交通樞紐。有論者說:“在貫通意大利為數(shù)不多的道路中,最方便的一條道路經(jīng)過羅馬。這條道路穿越西部人口稠密區(qū),成為意大利的主要交通干線。像倫敦和巴黎一樣,羅馬所處位置不僅保證橫渡暢通無阻,而且能控制沿河的航行……沿臺伯河的谷地向內(nèi)地上行,一些易于通行的山口使同一條道路不斷延伸到(意大利半島)中部地區(qū)”。羅馬人要控制這些交通要道,再擴張到整個意大利,都十分方便。

但以上講的只是對意大利這個有限區(qū)域進行整合的有利條件。同樣重要的是,意大利本身處于對整個地中海世界進行整合的優(yōu)越位置。有論者說:“這個地區(qū)沒有成為東西地中海水域之間的障礙,恰恰相反,它在兩者之間提供了一條聯(lián)系的紐帶,東西水域的航船均在那里出入。”狹長的意大利不僅自北向南突伸到地中海中,也剛好位于長形的地中海世界中間位置,既不偏東也不偏西。相比之下,同屬地中海世界的希臘半島過于局促于東北角,埃及被限制在東南角,西班牙太過偏西,而迦太基則隅于北非沙漠的邊緣。

不僅如此,意大利半島的長筒靴形狀也為那里的人們提供了一條僅次于希臘的歐洲最長海岸線。這里每59平方英里土地就有1英里長的海岸線,而在西班牙,145平方英里才有1英里長的海岸線。這意味著,意大利的居民不僅是典型的農(nóng)人,也能是追風(fēng)逐浪至整個地中海世界的航海者。早在公元前3世紀(jì)下半葉,在跟善于航海的迦太基人的角逐中,先前主要活動于陸上的羅馬人短時間內(nèi)就發(fā)展起了強大的海軍,與迦太基海軍在西西里、科西嘉、北非打了多次大型海戰(zhàn)。及至奧古斯都時代,羅馬更是建立起了常備海軍,以保證航運安全和帝國各地之間暢通無阻。此時的地中海實已成為羅馬帝國的內(nèi)湖。

總而言之,對于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文化整合而言,羅馬本身及其所在意大利半島都是氣候濕潤、土壤肥沃、位置適中的一個天然核心區(qū)。正是因了這些自然和地理優(yōu)勢,羅馬國家才得以逐步降服意大利半島,后來進一步征服了地中海世界東部,甚至從托勒密王朝的希臘人手中奪得埃及,自此羅馬憑借暢通的海道和龐大的船隊,又多出一個龐大的人力物力基地。

凡此種種,庶幾能夠解釋為何之前已經(jīng)表現(xiàn)不凡的埃及人、腓尼基人、雅典人、斯巴達人和馬其頓人未能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地中海世界大帝國,羅馬人卻做到了。

(作者:阮煒)

[責(zé)任編輯:王克]
標(biāo)簽: 羅馬帝國   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