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作為精神之巔的理想信念,源于具有超越性的人的生命活動,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動構成的生活。理想信念教育必須融入人民群眾的實踐生活才能彰顯其“精神之鈣”的功能。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 生活化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崇高理想的指引。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及“理想信念”,提出“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要求廣泛深入開展理想信念的宣傳和教育。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如何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理想信念教育充分發(fā)揮靈魂教育和精神塑造的作用,已成為嶄新課題。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超越性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體向度
人是社會、歷史和文化的三重存在。人的生活是物質世界和意義世界的結合。人的生命活動不僅僅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是“超越自然”的存在。理想信念的本質是人類的一種自我超越的精神活動,是人們關于生命價值的執(zhí)著信念與不懈追索。理想信念作為人類精神超越性的一種努力,其生成與人的生活一脈相承,并無時無刻不在生活的浸染當中。人在教育中傳承和創(chuàng)生文明,人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活動中成為現實的主體。理想信念則是人成為現實主體的重要標志,其教育也需要在實踐的生活中確立價值。
人類生活是一種意義活動追尋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本能生存、維持生命的簡單活動。由人的生命活動構成的社會生活,由人創(chuàng)造的歷史,總是由人根據自身需要進行評價和選擇。這個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的關鍵性標尺就是人的理想信念,因為理想信念是人類最高的價值觀念和精神標識。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理想信念,與人類的意識活動發(fā)展同步。其確立既是對個體及其生活、社會認識和改造的過程,又是導引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指南。理想信念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內在聚合力量,表現為對生活的意志、定力和不畏艱難的勇氣和奮斗。理想信念的不斷追求過程,能讓人體驗到對目標理想堅守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保有內心的安寧和充實,這一過程是激動的、新鮮的、充滿活力的。
人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迷惘或困惑,以致對人類生活的未來抱有懷疑。消解懷疑與困惑,追尋探索人類生活的價值意義,是人類主體的自覺期盼和基本需求,理想信念就成為滿足這種期盼和需求的追問結果。理想信念引導人類逐步構筑起內在的精神家園,樹立起行為規(guī)范選擇和評判的價值標尺,從而確證人類存在的意義,使人類在發(fā)覺存在價值的基礎上找到歸屬感。
實踐性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基點
認識與實踐相結合,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在實踐中完成。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除了“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①在實踐的生活范圍內,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和由生活創(chuàng)造的自覺意義是交互存在的。如果缺少生活意義自覺,就不會有生活意義的實踐創(chuàng)造;如果缺少生活意義的實踐創(chuàng)造,就不可能生發(fā)出創(chuàng)造生活意義的自覺。兩者辯證統(tǒng)一、相互促進。人的全部活動的終極意義,在于使人的自身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以滿足,把現實生活建設為實現人的自我發(fā)展的有“意義”的世界。理想信念作為個體特有的精神現象和精神狀態(tài),具有最高價值判斷內涵,是個體價值選擇與行為實踐的本質標尺。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在于增強人的價值感和幸福感,個體在意義世界的建構中提升和完成自己,這一過程就是對理想的求索,是對有限性的超越,是對新生活的創(chuàng)設。
實踐是個體所特有的本質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以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改造主客觀世界的能動活動。人的實踐是客觀世界作用于人的體現,也是人對客觀世界能動反作用的體現。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不同國家、地區(qū)的人們產生了不同的理想信念及其教育。理想信念是一種價值,也是一種文化,因此必然隨著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在處于不同文化圈的心理積淀中生成的理想信念,形成特定的內在主觀的文化心理。
把握生活意義,擁有科學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克服重重矛盾和種種不如意的現實,追求和諧的完滿境界。人是實踐性存在,理想信念教育要通過對象化方式得以實現。理想信念不僅能充實人的精神生活,而且也會促進和改善人的物質生活,協(xié)調和完善人的社會生活。生活是人與社會連接的橋梁,生活中的諸多課題是社會在人的生活中的體現,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基點。理想信念教育絕不是高高在上、脫離人們實際生活和利益滿足的“空中樓閣”。
日常性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的生成路徑
即便是極具科學理性的理想信念,也不是從誕生之日起就被廣大民眾輕而易舉地認同和接受。在促成科學理想信念內化的實踐過程中,需要突出日常性生活特質,以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為真實、完整載體,尋找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生長點。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扎實有效開展,歸根到底是要通過不斷優(yōu)化社會生活載體,使蘊含著民眾利益和遠景的理想信念回歸到日常生活世界,實現理論形態(tài)向實踐形態(tài)的逐步轉化。
“人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了人。”②理想信念教育要真正達到引領人們精神的教育效果,就必須融入現實生活。日常生活是人民大眾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和行為時空,是整個社會的基礎性層面。日常生活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人與人的自然關系、社會關系、文化交往關系的基礎形式。理想信念堅定的根本標志就是確立了一種習慣,個體的習慣與個體的行動有相同的特點,個體的理想信念與個體的習慣也是相同的。行動可以帶來另外一種觀念,觀念可以引發(fā)具體行動并擁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把精神世界的價值轉變?yōu)樯盍晳T,走進日常生活世界。
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所面臨的社會生活與之前的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均不同,人們賴以生存的經濟、政治、文化、精神、網絡等方面都已經有了極為深刻的變革。這就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必須順應形勢的變化,使其嵌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避免理想信念教育懸浮于生活之外、脫離于需求之外、落后于人的發(fā)展。
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科學理想信念成為廣大黨員和群眾的行動自覺和價值指引。尤其在價值體系多元交匯、碰撞、沖擊的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yè)人們的觀念意識呈現出多樣化、隱蔽性、兩面性等特點,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潮甚囂塵上,使理想信念教育面臨從未有過的挑戰(zhàn)。理想信念教育要具體落實在社會各個領域,需要通過各行各業(yè)職業(yè)規(guī)范、行為準則的建立健全完善,滲透至職業(yè)生活的全過程。要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個體、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層面,使理想信念保存的溫度在家庭內外、學校內外、社會空間中保持一致,使理想信念教育形成連貫的教育體系。
“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zhí)著而為信念。”③理想信念這一精神生活的最高峰脫離不開現實的人以及人的實踐活動。而理想信念教育這一最高層面的成人教育,需要走進人的超越性生活、實踐性生活和日常性生活,通過認知、認同、內化和外化等動態(tài)過程,沉淀到人們的觀念層面和信仰層面,成為人們的內生動力和精神脊梁。
(作者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教育的人性基礎與歷史經驗研究”(項目編號:HB16MK021)研究成果】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頁。
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頁。
責編/周素麗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