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哲學,主體性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和基礎環(huán)節(jié),主體性思想在認識論、歷史觀和本體論上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對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發(fā)揮青年主體性作用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在人類歷史不斷發(fā)展中,人的主體性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主體性的研究,就是對人類的發(fā)展和主體性關系的深入探索。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和國家間競爭加劇,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的競爭逐漸轉化為文化實力、政治實力等為一體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其中,文化“軟實力”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競爭更加突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引領青年思想、筑牢青年根基、凝聚青年力量,加強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育是一切青年工作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對主體性思想的深刻理解,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育工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從實踐中產生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對于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價值與權力以及人的需求的滿足等,都離不開人類在各種社會實踐中的主體性的發(fā)揮,因此,主體性既伴隨著每個人成長,也影響著成長本身。在馬克思看來,主體是通過實踐而存在的,依靠實踐來實現,也意味著主體性容易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主觀性、歷史性、實踐性和有限性等特征,主體性發(fā)揮與主體的能力培養(yǎng)、心理和意志品質、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價值取向等諸多因素相關。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社會發(fā)展快車道,社會分工更加細化,科學技術更加先進,物質生活更加豐富,青年長期在學校學習,接觸社會實踐、社會鍛煉的機會較少,對家庭或組織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等”“要”“靠”的思想愈加蔓延。因此,創(chuàng)造良好的實踐方式和環(huán)境,培育和發(fā)揮青年主體性,對于促進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培育尤為重要。在認識論上,讓青年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從本體論上,讓青年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認識、學習、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實現青年主體性提升和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提升的相互促進、協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為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途徑
首先,主體性思想本身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一種習得。作為人類文化發(fā)展中的基礎性思想,主體性思想在西方哲學的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古希臘的本體論哲學以探討世界本源為主題,考察人與世界的關系,由此開始了人類對主體性的探究,如普羅泰戈拉提出 “人是萬物的尺度”、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黑格爾提出“實體即主體”等,但都沒有科學地回答這個命題。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引入“實踐”這一概念,指出主體和主體性的本質,及其存在的幾個方面和表現形式,更把認識與改造世界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提供給我們。因此,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本身就屬于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就是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析問題,不斷宣傳和掌握馬克思主義話語權。
其次,主體性思想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育工作提供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和動力。主體性思想是從實踐中產生的,主體性教育或主體性思想養(yǎng)成必須通過“實踐”這一個介體,并展現出主觀性、歷史性、實踐性等特征。主體性教育需要經過“實踐”獲得,而不是“灌輸”“填鴨”“硬塞”即可獲得,游離于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之外的話語權教育必然導致實效性偏低。因此,主體性教育利用自身擁有“實踐”這一特殊屬性,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培育提供了一條途徑,那就是從實踐活動開始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將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同時,主體性教育啟發(fā)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和自覺性,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最后,主體性思想能夠有效加強青年對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認知和踐行。在現有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普遍傾向于對老師和家長的順從,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意識,在生活中缺乏主體認識,導致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力、開拓力,缺乏自覺的動力和動機,造成教育實效性偏低,以及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在教育過程中出現越來越多矛盾。主體性思想有效破解了青年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時實效性偏低的問題,從對加強青年對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包括提問權、論斷權、解釋權和批判權等)認識、認可、掌握、運用和維護,到提高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主體性,進而達到話語權培育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著力打造具有青年主體特質的話語體系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培育應發(fā)揮好青年主體性作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育,歸根結底還是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范疇,必須要以發(fā)揮青年在學習教育實踐中的主體性為前提。教育主體應當尊重青年的主體地位,遵循青年學習規(guī)律及思維形態(tài),通過強化青年的主體意識、提升青年的主體能力、培育青年的主體道德責任感,培育他們的話語權,鼓勵他們自覺“發(fā)聲”,勇于“發(fā)聲”。因此,我們在開展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培育的過程中,應該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主體性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培育結合起來,并利用好主體性的“實踐性”“能動性”特征,把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培育與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凸顯青年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和在成長發(fā)展中的主體性,避免青年產生“厭學”情緒和“對抗”心理,進而降低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培育的成效。
建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話語體系,提升馬克思主義話語權。話語權的培育離不開自身特質的話語體系建設,在培養(yǎng)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時,要加強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tài)的知識性和價值性學習,使其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得到全面成長。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傳唱中國故事上,我們最有話語權,但我們在國際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卻發(fā)聲微弱,甚至在國內眾多社會思潮中有時也難以處于“壓倒性”地位,缺乏“教科書式”“說明書式”的話語體系就是原因之一。著力打造具有青年主體特質的話語體系,設計一套結合青年實際、符合青年特點、滿足青年訴求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及培育路徑尤為緊迫,將青年普遍缺乏的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思想納入其中更是大有裨益。
加強青年主體性教育,培養(yǎng)青年的主體意識,塑造青年的主體人格,發(fā)揮青年主體性,有效加強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培育工作,讓“馬克思主義者”站起來說話,既培養(yǎng)出有主體思想、健全人格和遠大抱負的優(yōu)秀青年,又為國家培育出一批可靠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作者分別為華南農業(yè)大學學生處副處長、講師;華南農業(yè)大學宣傳部副主任科員、講師)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研究項目(德育專項)“主體性視域下高校學生社區(qū)‘三自’治理模式”(項目編號:2015DYZZ021)和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專項研究項目“主體性視閾下高校大學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權話語體系及培育路徑建設”(項目編號:2016MZXY1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責編/孫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