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會造就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父母的溺愛會造就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整個世界就是他,他就是個世界,這樣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去同理、共情別人的感受的。另外,這樣的孩子認為:一切都是我的,我是最重要的,我想要什么,我就要得到什么,我要星星,你就不能給我月亮。到了學校,到了團隊里面,他同樣是這樣,要什么,大家必須馬上滿足他的需求,否則他就大哭大鬧。
溺愛的教養(yǎng)跟暴力殊途同歸,都是培養(yǎng)了欺凌的孩子。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將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到現在,生子女成為了社會的絕對主流,獨生子女在人格養(yǎng)成方面與傳統(tǒng)家庭中的孩子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現出兩個唯一:一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無論父母所付出代價的接受者,還是給予父母各種報的提供者,都集中在一個子女身上。二是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子女與父母發(fā)生互動的對象始終是獨生子女一人。“獨生子女”式的社會結構更容易滋生溺愛的家庭教育。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享受著長輩的過分溺愛、層層保護,這種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心態(tài),社會認知差,缺乏責任心,特別是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大多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可侵犯,如果有同學冒犯了自己,則一定睚眥必報,痛下狠手。要是再結交一些氣味相投的朋友,這種孩子就很可能發(fā)展成學校的“小霸王”,成為校園欺凌的實施者。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父母給孩子恰當的愛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么對待孩子,才能避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呢?
(1)不要一切以孩子為焦點。
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父母應有意識地消除孩子在家庭中的優(yōu)越感,要教育孩子在家庭中把自己放在與他人平等的地位,尊重和關心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
(2)避免隔代溺愛。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而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傾向于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所以,父母應該和老人溝通好,讓他們有尺度地疼愛孩子。
(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在集體活動中,孩子能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4)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賴性。
孩子自我中心過重的一個原因就是從小家長包辦代替、過分照顧保護和嬌慣遷就。所以家長應該要求孩子從日常小事做起,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幫助孩子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制度,培養(yǎng)其獨立能力。
(5)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比如:孩子撒嬌要家長再給自己買一個比較貴重的東西,這時候,家長絕不能爽快地答應,要不就堅決不同意并說明理由,要不就反過來跟他提條件,例如一個月內如果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就答應買給他??傊还茉鯓幼?,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學會為延遲滿足,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摘自《少年江湖——校園欺凌的預防和應對》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