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1国产高清在线观看,久操国产在线,日日夜夜欧美,www.五月激情,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久久精品2021国产,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成本人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成果首發(fā) > 正文

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 ——現代西方社會中社會主義必然性的潛在表現形式

【摘要】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宣告了古典產權制度病入膏肓,西方社會開始了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這一過渡的實質是經濟權力和生產資料私有權的分離與背離,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勞動者的過渡;本質是對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漸進式否定。西方國家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是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趨勢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潛在表現形式。但是,這并沒改變當今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本質,也無法根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導致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不會自發(fā)進入社會主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必然性 古典產權制度 現代產權制度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8.009

白暴力,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當代經濟理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政治經濟學會副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價值與價格理論、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應用、現代西方經濟理論及經濟政策、中國經濟研究。主要著作有《價值價格通論》、《馬克思宏觀經濟系統模型——宏觀經濟分析與政策基礎》(合著)、《現代產權理論與中國產權制度改革》(合著)等。

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和客觀規(guī)律,社會主義“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這是“鐵的必然性”?,F代西方社會中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就是社會主義必然性在資本主義內部的一種潛在表現形式。20世紀30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宣告了古典產權制度病入膏肓,西方社會開始了由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

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實質是經濟權力和生產資料私有權的分離與背離,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勞動者的過渡;本質是對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漸進式否定。這種漸進式否定是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趨勢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表現出“在物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形式的一定的發(fā)展階段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怎樣會自然而然地從一種生產方式中發(fā)展并形成起來。”[1]但是,這并沒改變當今西方社會資本主義的本質,資本主義不會自發(fā)進入社會主義。

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實質與本質

產權制度經歷了從古典產權制度到現代產權制度的演化過程。[2]

古典產權制度。古典產權制度是單一的私(所)有權制度,即生產資料私(所)有權決定其他所有經濟權力,生產資料私(所)有權單一地決定經濟過程的決策。這時,產權與所有權是統一的,統一在所有權之中。古典產權制度決策機制的目標是單一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是古典產權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這種古典產權制度下,資本擁有絕對權力,勞動完全從屬于資本。資本主義早期的產權制度就是古典產權制度。在早期的資本主義企業(yè)中,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并且同時擁有經營管理權、監(jiān)督權和剩余索取權等各項經濟權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工業(yè)上的最高權力成了資本的屬性,正像在封建時代,戰(zhàn)爭中和法庭裁判中的最高權力是地產的屬性一樣。”[3]在古典產權制度下,勞動者沒有被當作“人”來對待,而只是被看成一種生產要素,勞動者沒有權力,既不能參與企業(yè)關于工資、福利以及勞動條件等的決定,也無法干預資方隨意解雇、懲罰職工等損害職工權益的事項。

在古典產權制度下,企業(yè)主是作為資本的人格化而存在的,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目標,就要盡可能地壓低工人的工資。正是這種古典產權制度下的工資市場定位決定了其宏觀經濟效應: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顯著、有效需求不足(生產相對過剩)等。

古典產權制度病入膏肓: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古典產權制度。古典產權制度導致了一系列宏觀經濟的負面效應,這些負面效應引發(fā)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戰(zhàn)爭。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這次經濟危機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yè)生產下降了44%,倒退到了1908~1909年的水平;失業(yè)人數達到五千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yè)率竟高達30%~50%。[4]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宣告了古典產權制度病入膏肓,根本性地否定和打擊了古典產權制度。

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面對古典產權制度病入膏肓,西方資本主義各國不得不進行深刻的社會經濟體制調整,開始了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危機產生于古典產權制度的核心運行機制及其所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應,而這一切的根源在于:經濟過程的一切權力歸生產資料私有權(資本)以及由此產生的勞動者工資的低下。因此,產權制度改革的重心就在于經濟權力與資本的分離和背離,勞動者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經濟權力,參與經濟決策。西方發(fā)達國家先后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出現了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趨勢。一些經濟權力與生產資料私有權相分離,經濟過程的決策不再單一地由生產資料私有權決定,而是由一系列經濟權力共同決定。這些經濟權力有:經營決策權、經營監(jiān)督權、使用權、支配權、轉讓權、收入分配權、剩余索取權……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就是這些經濟權力的配置和組合。

在一些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企業(yè)中,雇員(勞動者)選舉自己的代表,與所有者代表一起共同組成公司決策機構。例如,在德國,在擁有2000人以上的企業(yè)中,有決策權的人員中雇員(勞動者)占50%;在擁有500~1999人的企業(yè)中,有決策權的人員中,雇員(勞動者)占33%。[5]因為已經擁有了一部分經濟權力,雇員(勞動者)可以在公司決策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因此,股東利潤最大化不再是公司的唯一目標,雇員(勞動者)的利益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被考慮。

西方國家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壓力就是:當時,社會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蓬勃發(fā)展,社會主義陣營日益壯大。

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實質與本質。從上述討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產權范疇的實質是經濟權力和生產資料私有權的分離與背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向勞動者轉移。產權制度的發(fā)展趨勢是經濟權力從生產資料私有者向勞動者的過渡。在各項經濟權力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私有權中分離出來的過程里,存在著這樣的趨勢:權力由全部屬于生產資料私有者,逐漸轉移到勞動者手中;即權力由全部屬于資本所有者,漸漸向勞動者轉移。這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實際上,只要考察今天與一百年前相比,勞動者的經濟權力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這個趨勢就一目了然?,F代產權制度的核心就是勞動者參與經濟決策。

第二,產權范疇的本質是對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漸進式否定。在社會發(fā)展的現階段,西方社會轉移到勞動者手中的經濟權力還只是一部分,但隨著歷史的演進,經濟權力必然越來越多地轉向勞動者。這是必然趨勢。當所有的經濟權力從完全隸屬于資本轉變成完全屬于勞動者時,社會形態(tài)就完全發(fā)生了變化,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消亡了。經濟權力的過渡過程是對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度的漸進式否定。但是,這個過程不會自發(fā)地實現和完成。

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具體形式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有三種具體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內部形式,即在企業(yè)內部勞動者一定程度上參與企業(yè)決策,權力一定程度向勞動者過渡。第二種形式是外部形式,即工會在企業(yè)外部發(fā)生作用,介入企業(yè)內部和外部的經濟決策。第三種形式是間接外部形式,即國家參與社會經濟過程,從外部介入和影響企業(yè)的經濟決策。

內部形式:勞動者直接參與企業(yè)決策,經濟權力一定程度向勞動者過渡。例如,決策權、經營權和收入分配權等,逐漸地在一定程度上從資本向勞動者過渡。

這種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內部形式的典型代表出現在德國。德國公司經營和管理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公司決策中有較為廣泛的職工參與,而且得到法律形式的確定。這種職工參與決策的形式,有參與制和共決制兩種,參與制是共決制的初級形式。在參與制中,職工權力較小,只能給雇主提供建議,沒有決定實施與否的權力;而在共決制中,職工權力較大,對企業(yè)經營方案具有否決權和共同決策權。在參與制中,職工僅能參與企業(yè)基層的決策;在共決制中,可以參與企業(yè)領導層面的決策。在《職工共同決策法》中規(guī)定:擁有2000人以下的公司,監(jiān)事會中雇員必須占1/3;擁有2000人以上的公司,監(jiān)事會中雇員必須占1/2,而且,董事會中必須有勞方代表。[6]

外部形式:工會介入經濟決策。工會介入經濟決策,實質上也是經濟權力與資本的分離和背離,也是經濟權力一定程度上從資本向勞動者的過渡,因此,在本質上,也是產權制度的變革,是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一種形式——外部形式。

工會就勞動者權利的重要方面與雇主進行協商,這實際上也就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獲得參與管理的權力。工會的主要手段是集體談判。這種方式在歐洲國家最為盛行并且收到了較明顯的效果。例如,2010年~2011年,英國集體談判確定的工資增長率是最高的,達到了4.75%,其次是斯洛伐克,為3.7%;2011年至2012年,通過集體談判,奧地利以4.2%的工資增長率居第一,超過了同年英國4%的工資增長率[7]。

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在凱恩斯主義革命和羅斯福新政之后,西方各國大力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有三種形式:建立一定規(guī)模的國有經濟、實施相當規(guī)模的社會福利以及管理和調控經濟的經濟政策。通過這些形式,國家參與社會經濟過程,經濟權力在一定程度上與生產資料私有權或資本分離和背離,勞動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因此,這些形式本質上也是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一種形式——間接外部形式。

(1)一定規(guī)模國有經濟的建立。凱恩斯主義革命和羅斯福新政之后,西方各國大力發(fā)展國有經濟,構成了國家控制經濟的基礎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經濟權力與生產資料私有權或資本分離和背離。這在本質上是產權制度的變革,也是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一種形式。西方國家國有經濟的發(fā)展,在20世紀70~80年代達到了一個高潮。表1反映了這種情況。

表1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法國國家控股50%以上或直接控制的國有企業(yè)有2750家,其中,有108家是國家直接控制的。[8]在法國主要經濟部門中,國有企業(yè)營業(yè)額分別為:鐵路運輸業(yè)的100%,煤氣工業(yè)的95%,電力工業(yè)的90%,航空運輸的90%,銀行業(yè)的55%,汽車工業(yè)的36%,石油工業(yè)的35%。[9]即使在號稱“自由主義堡壘”的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國家財富中國家控制的經濟量也占到了23%。[10]

之后,雖然出現過新自由主義的回潮,但總體來說,格局已經確定。即使在新自由主義回潮中,多數情況也只是出售國有企業(yè)中的一些股份,國家控股地位在相當多的企業(yè)中也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古典私有化產權制度的“復辟”并沒有實現。而且,當經濟危機來臨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常會使用國有化的方法幫助企業(yè)渡過經濟危機。例如,在2008年經濟危機中,美國的所謂“一攬子救市計劃”就是一個用國有化拯救自由市場的典型案例。

(2)實施相當規(guī)模的社會福利。20世紀20~30年代大危機后,西方各國紛紛實施相當規(guī)模的社會福利,甚至建立所謂“福利國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經濟權力與生產資料私有權或資本相分離和背離,實現了勞動者的利益,因此,本質上也是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一種形式。例如,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瑞典逐步建立起一套可謂“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成為“福利國家”。1933年,美國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即羅斯福新政,通過社會救濟條例、勞資關系法律和社會保障法律等,使勞動人民的嚴重困境有所緩解,勞動者相比以前獲得了較多的權利。

(3)實施管理和調控經濟的經濟政策。20世紀20~30年代大危機后,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各國開始實施凱恩斯主義,紛紛制定經濟政策,管理和調控社會經濟。這些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經濟權力與生產資料私有權或資本分離和背離,因此,本質上也是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一種形式。

一是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對于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促進勞動者工資提高,進而推進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具有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荷蘭和瑞典率先采取了收入政策對勞動者工資進行調控,此后,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美國也都采取過這一政策。

二是微觀經濟政策。微觀經濟政策主要通過就業(yè)政策擴大就業(yè),通過價格政策保持物價穩(wěn)定,這些對保障勞動者權益具有積極作用,也是西方發(fā)達國家推進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間接實現方式。

三是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保持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雖然不直接作用于勞動者的權利和利益,但也使得決策權等經濟權力與生產資料私有權分離和背離,因此,在本質上也是產權制度的變革,是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一種間接形式。20世紀30年代后,西方發(fā)達國家一直在應用宏觀經濟政策調節(jié)市場經濟。

四是計劃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法等西歐國家和日本等國先后制定了經濟計劃。例如,法國于1946年1月3日頒布了“法國本土和海外領土的第一個全面經濟現代化與投資計劃”,從1947年起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共制定和實施了10個目標各不相同的全國性經濟計劃。再如,日本也實施了多種多樣的經濟計劃,包括1954年的“五年經濟自立計劃”、1958年的“新長期經濟計劃”、1961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等。[11]

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宏觀經濟效應

西方國家從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產生了一系列相應的宏觀經濟效應:對緩解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使西方各國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了經濟較快發(fā)展的階段。不過,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無法根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導致的各種社會矛盾,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仍然是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

西方社會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宏觀經濟效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宏觀經濟效應,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社會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工人參與企業(yè)決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工資,勞動者的工資就不僅包含勞動力價值的部分,而且,能夠包含一小部分利潤。[12]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對縮小了社會收入差距,緩解了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第二,增加國內有效需求。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有助于工人工資的提高,而社會總需求取決于占消費人口主體的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因此,有利于增加有效需求和社會總需求。第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生產相對過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國內有效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危機。第四,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推動經濟發(fā)展。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增加了有效需求,拉動了國民經濟增長,緩解了周期性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了較高速的經濟發(fā)展階段。

西方社會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中宏觀經濟效應的現實情況。下面,以德國、瑞典和丹麥為實例來說明。美國、日本和一些西歐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13]

(1)德國。20世紀中葉,德國開始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工人工資有了較明顯的上漲。產權改革之前,在1924年~1939年期間,工人實際工資的年平均增長率大約為3%;而且,在1929年~1939年間,工人工資還有著減少的情況。在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之后,工人的實際工資有較快增長,在1950年~1960年之間,工人的實際工資年平均增長率為9.3%(見圖1),高于GDP的年平均增長率(8.6%)。[14]

圖1

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使工人實際工資大幅上漲,直接促進了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和高速發(fā)展。在1950年~1960年的十年期間,德國經濟有了較高的增長速度,GDP實現了8.6%的年平均增長率;同時,工業(yè)生產指數穩(wěn)定的提高,而社會失業(yè)率則不斷降低,在1961年~1970年的十年之間,年平均失業(yè)率低于1%(見表2)。

表2

(2)瑞典和丹麥。作為福利國家的代表,北歐國家瑞典和丹麥在20世紀中葉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過程中,都實現了工資的大幅度增長,進而帶動了社會生產能力和效率的整體提升。以1945年為同比的起點,瑞典和丹麥與過渡之前比較,勞動者的實際工資水平和增長率都有較為穩(wěn)定持續(xù)的提高。在瑞典,實際工資提高了約100%;在丹麥,實際工資則提高了約200%。而且,與此同時,社會工業(yè)生產指數也有較快的增長(數據來源: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 Europe 1750-2005)。

關于進入高收入階段后瑞典和丹麥兩國經濟發(fā)展的情況,表3給予了進一步的說明。表3顯示,在瑞典和丹麥兩國,政府支出比例不斷提高,這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實際GDP有了平穩(wěn)持續(xù)的增長,經濟擺脫了周期性波動;同時,失業(yè)率則不斷降低,逐漸穩(wěn)定在低于3%的水平。

表3

結束語:歷史的辯證法

現代西方社會中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是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趨勢,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資本主義內部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必然性。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一定會導致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和客觀規(guī)律,社會主義“強制地為自己開辟道路”,這是“鐵的必然性”。這種鐵的必然性在資本主義內部也會有其表現形式,以各種方式頑強地表現出來。

例如,股份資本的出現,馬克思指出:“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15],是“通向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單純過渡點”。[16]股份資本向私人壟斷資本過渡,順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實現了資本關系的進一步社會化,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同時也為向新社會過渡準備了條件。對此,列寧指出:私人壟斷是“從資本主義結構向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的過渡”[17],“是它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開始”[18]。私人壟斷資本向國家壟斷資本發(fā)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有制是對單純的私人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否定和揚棄,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了社會物質條件。這種國家對經濟過程的干預和政府對經濟過程的宏觀調控,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社會經濟管理基礎。正如列寧所說,只要用“無產階級國家來代替,那你們就會得到實現社會主義所需要的全部條件”。[19]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指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入口,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從這一級就上升到叫做社會主義的那一級,沒有任何中間級。”[20]

沒有改變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質?,F代西方社會中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并沒改變當今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的本質。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因此,這種轉化并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tài)上發(fā)展了這種對立。”[21]

首先,現代西方社會經濟中,占主體和主導的仍然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仍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而一個社會中占主導和主體地位的經濟關系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其他經濟形式的本質。因此,現代西方社會的性質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企業(yè)在根本上仍然是資本主義企業(yè)。

其次,現代西方社會的上層建筑,包含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機器,都是資本主義的。而一個社會的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也會全力維護其所對應的社會形態(tài)和經濟基礎。因此,不能幻想不經歷社會革命,不打碎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資本主義就會自發(fā)進入社會主義。

綜上所述,現代西方社會中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的過渡,是社會主義必然性在資本主義內部的一種潛在表現形式。古典產權制度向現代產權制度過渡的實質是經濟權力和生產資料私有權的分離與背離,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勞動者的過渡;其本質是對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漸進式否定。這種漸進式否定,是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趨勢,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這并沒改變當今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的本質,資本主義不會自發(fā)進入社會主義。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注釋

[1][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8頁。

[2]白暴力、白瑞雪等:《現代產權理論與中國產權制度改革——宏觀經濟模型的微觀機制基礎》,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年。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6頁。

[4]白暴力、白瑞雪等:《現代產權理論與中國產權制度改革——宏觀經濟模型的微觀機制基礎》,第65頁。

[5][6]沈越:《德國社會市場經濟評析》,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年,第324~325頁。

[7] Aumayr-Pintar, C. and Fric, K., Developments in Collectively Agreed Pay 2012, Eurofound, 2013, pp. 19-20.

[8]楊開峰:《國有企業(yè)之路:法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頁。

[9]孫鴻武:《中外企業(yè)發(fā)展比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頁。

[10]董有德:《國有企業(yè)之路:美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頁。

[11]魏塤:《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高峰主編:《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和運行特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409~411頁。

[12]這就是所謂“分享經濟學”產生的基礎。

[13]詳見白暴力、白瑞雪等:《現代產權理論與中國產權制度改革——宏觀經濟模型的微觀機制基礎》,第三章。

[14]注:本文圖1、表2、表3的數據來源均參考Mitchell, B. R.,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Statistics: Europe, 1750-2005,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6th ed, vol.2。

[16][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6、497頁。

[17]《列寧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34頁。

[18]《列寧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1頁。

[19][20]《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5、164頁。

責 編/張 曉

The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Property Right System to Modern Property Right System

—The Potent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Inevitability of Socialism in Modern Western Society

Bai Baoli

Abstract: The great economic crisis of the capitalist world in the 1930s revealed that the classical property right system was beset by serious problems, so the Western society bega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lassical property right system to the modern property right system. The essence of this transition is the separation and deviation between economic power and the private right of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it is a transition toward the laborers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essence is the gradual negation of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of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transi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the modern property right system is a potential manifestation within themselves of the objective law that socialism will replace capitalism and of the historical trend that capitalism will transition toward socialism. However, this does not change the capitalist essence of the Western society, nor can it eradicate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or the economic crises caused by them. Capitalism will not spontaneously enter into socialism.

Keywords: inevitability of socialism, classical property right system, modern property right system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