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911国产高清在线观看,久操国产在线,日日夜夜欧美,www.五月激情,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久久精品2021国产,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成本人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發(fā)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潛在人群與培育對策

摘 要:中等收入群體的發(fā)展壯大是中國實現中等收入階段跨越的重要保障,也是構建“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的重要基礎。相關調查數據表明,中等收入群體的潛在人群主要包括城市中的中低收入人群和農村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人力資本的不斷提升是人們收入穩(wěn)步提高的根本保障,發(fā)展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關鍵在于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潛在中等收入人群的人力資本水平,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技術進步的需要,獲得穩(wěn)定收入,逐漸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關鍵詞:中等收入群體 潛在人群 人口特征 人力資本 科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中國的城鎮(zhèn)化率達到60%,同年,人均GDP也突破1萬美元,這對于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階段而言,具有重要的標志意義,在此基礎上,鞏固并提高人均GDP,中國就很有可能邁入中高收入階段。然而,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無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群體之間,都存在懸殊的差異。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和貿易摩擦沖擊日益劇烈的形勢下,進一步提高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因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意味著市場消費規(guī)模的擴大,也意味著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格局的形成,更加強了經濟增長的穩(wěn)健性。

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及其潛在人群的特征

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中等收入群體這一概念,指出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例,刺激消費增長。此后,黨的重要報告中多次提到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以消費擴張促進經濟增長。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主要手段,形成穩(wěn)定的收入分配格局。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明確“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xù)擴大”。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2035年的遠景目標之一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很顯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僅僅在于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更是為了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和主張,其中世界銀行提出以“人均日收入10—100美元”作為劃分中等收入群體標準的觀點,具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力。依此標準,根據2001—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內部的層級構成形態(tài)極不合理,絕大多數中等收入者都處于中低收入水平(李春玲,2018)。不僅如此,中等收入群體內部還存在較強的脆弱性,內部的流動也較為頻繁。根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的分析,在2012年的中等收入群體中,有62.09%維持了中等收入的地位不變,有8.7%向上流動成為高收入者,更多的家庭具有中等收入脆弱性,有29.2%向下流動,進入低收入階層(劉志國、劉慧哲,2021)。從這個角度來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僅要擴大中低收入水平的人群,更要進一步穩(wěn)定和提升已經處于中低收入水平人群的收入水平。

從中低收入群體的人口特征可以看到,他們學歷不高,技能不多,主要來自農村地區(qū),可以說城市中低收入群體的主體是新進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多數農民,特別是低技術技能的農民,難以獲得與城市本土勞動力大體相當的收入(謝桂華,2012;Zhang et al. ,2016)。但他們仍有很大的機會去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水平進而提高收入水平。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羅斯高(Scott Rozella)數十年跟蹤研究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qū)兒童教育問題,在比較了中國、日本和韓國中等收入階段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之后發(fā)現,中國農村人口中接受過高中教育的比例明顯低于日本和韓國,這不利于中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階段。低收入群體一般是和較少的人力資本積累相關,教育水平低、掌握的技能有限、資金不足、獲得信息的渠道不暢等因素,都限制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影響了其跨越收入階層的流動性。由此可見,中等收入群體的潛在人群分布主要是兩大塊,一是城市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他們的主體是新進城的農村勞動力;二是農村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他們占了農村人口的大多數。相應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應當同時加強對這兩部分潛在中等收入人群的教育與培訓,提高他們的人力資本水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進步的需要,獲得穩(wěn)定收入,逐漸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發(fā)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對策

加強城鎮(zhèn)常住人口技能培訓

新形勢下應大力加強城鎮(zhèn)常住人口的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水平,這是他們獲得穩(wěn)定收入來源的重要保障。實際上,對城鎮(zhèn)常住人口的技能培訓,主要還是對進入城鎮(zhèn)的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他們是接受培訓的主力軍。在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勞動力,而不同崗位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因此,有針對性地對進城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可以保障他們順利地適應崗位需求,從而更好地勝任工作,獲得穩(wěn)定收入來源。舉例來說,隨著人口形勢的轉變,高齡少子化已經是中國當前人口的重要特征,這意味著家務和護理的社會化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然而,技術的進步和智能機器的發(fā)展,使得傳統(tǒng)的家務和護理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新需求,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才有可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其它各行各業(yè)對于普通勞動力的需求也同樣發(fā)生著變化,因此,對城鎮(zhèn)常住人口進行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技能培訓,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不僅如此,新經濟和新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往往會形成一些新的崗位需求,特別是個性化的需求會日益增多,適應這些新崗位需求,也同樣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

培養(yǎng)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

社會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地要求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加強自我學習能力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新形勢下,應大力加強公共圖書館、科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作用,不斷提高公民的人力資本水平。自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已經從傳統(tǒng)投資擴張型向技術創(chuàng)新型轉變,面臨著動蕩的世界經濟格局和不斷加劇的貿易摩擦,未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將越來越依賴于技術創(chuàng)新。“十四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我國當前“創(chuàng)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fā)展要求”,因而“十四五”時期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促使“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提升”。隨著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開展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既是激勵創(chuàng)新、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也是營造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的基礎工程。圖書館與科技館一樣,都肩負著提升市民文化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任務??茖W研究和科技創(chuàng)新都是由人來實現的,人的科學素養(yǎng)至關重要。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和文化知識的重要渠道。在“雙創(chuàng)”大環(huán)境下,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在加強面向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科普工作的拓展(胡濱,2015)。

科技創(chuàng)新首先需要有廣泛的具有一定科學素質的人群,因此,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是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對絕大部分社會普通公眾而言,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在時間和內容兩方面都是有限的,一旦步入社會,就主要通過社會教育和自我學習。社會教育以公共圖書館為教育渠道之一,是學??茖W教育的重要補充。調查顯示,大部分公眾閱讀的書刊報紙多來源于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已成為學校教育之外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來源,在科學傳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趙云,2006)。作為公益性機構,公共圖書館服務大眾和服務企業(y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與政府的政策密切相關。早在2011年初,文化部、財政部出臺的《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明確表示,2011年底之前,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要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這才讓公共圖書館的“開放、平等、免費”真正走向均等化。2011年,《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曾指出,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yōu)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由此,在政策上保障了所有公民都可以平等免費地使用公共圖書館,這也保障了公民提高科學素質的權利。

加強農村科普和科技下鄉(xiāng)

中等收入群體的分布存在著明顯的城鄉(xiāng)差異。調查數據表明,2014年,農村地區(qū)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只有28.2%,城鎮(zhèn)地區(qū)為63%,其中,北京、上海和廣州的中等收入者比重高達79.8%(李春玲,2018)。由此可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潛力地區(qū),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絕大多數人口還處于低收入和較低收入水平,尚未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之中。黨和國家近年來大力促進農村全面振興,對于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有重要推動作用?!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xiāng)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xiāng),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xiāng)互補、協調發(fā)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xiāng)關系,加快農業(yè)農村現代化。”要實現鄉(xiāng)村全面振興,離不開人的積極努力,尤其離不開農村居民科學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F階段,要提高農村居民科學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主要依賴于以農村科普和科技下鄉(xiāng)為主要形式的農民技能培訓。

加強農村科普,推進科技下鄉(xiāng),通過專家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是實現農民收入水平長期增長的重要手段。對許多偏遠地區(qū)的農民而言,人力資本不足是制約他們發(fā)展的重要障礙,苦于無技能、文化程度低和勞動力不足,收入水平始終難以維持穩(wěn)定提高。盡管我國已經實現全面脫貧,然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很重,對于已經脫貧的一部分人群來說,如果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也很可能重返貧困。調查研究表明,相對而言,缺技術家庭的需求最不容易得到滿足,也就是說技術還是農戶最缺乏的,這表明農村科普工作大有可為,提高農戶的人力資本水平,仍需依靠農村科普,即通過科普宣傳和科技下鄉(xiāng)的方式來提高農戶的人力資本水平,使他們擁有更高水平的農業(yè)生產和種植能力。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農業(yè)和農村互聯網也逐漸得到廣泛運用。為了適應互聯網的普及和運用,中央“一號文件”從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物聯網發(fā)展、促進農產品流通等多方面支持現代農業(yè)發(fā)展?;ヂ摼W技術應用于農業(yè)生產過程中是農業(yè)生產方式變革的必經之路,信息化與農業(yè)現代化的深度融合,給農業(yè)帶來高附加值,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業(yè)的弱勢地位,是中國未來農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張建云,2016;陳曉棟等,2015)。從這個角度而言,在大力推進農村科普工作的同時,應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互聯網相關的技能培訓,使廣大的農村勞動力能夠更好地利用數字化時代的便捷手段,拓寬信息來源和增收渠道。只有大力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互聯網使用水平,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互聯網促進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作用。因此,在數字化時代,積極推動以數字化技術為重點的農村科普工作,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就是要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村科普”。顧名思義,“互聯網+農村科普”是指以向廣大農村公眾普及最新的科學科技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為目的,結合“互聯網+”模式,利用數字化的資源進行科學普及的新型農村科普形式(孫鶴嘉,2016)。

地方政府應結合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來制定加強農村科普工作的計劃,提供經費保障,切實推進農村科普工作,特別是針對低收入農戶的一體化綜合性科普工作。放眼世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農業(yè)科技,構建科技服務體系,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和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改善生態(tài),加強鄉(xiāng)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世界各國振興鄉(xiāng)村采取的普遍措施。

農村科普工作一方面提升農戶的科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也增強農戶的勞動和生產技能,真正幫農戶掌握“造血”能力。此外,農村科普是現代農業(yè)發(fā)展、農民素質提升和農村建設、科教興農的基礎,只有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才能使農村生產力水平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十四五”規(guī)劃明確指出,“農業(yè)基礎還不穩(wěn)固,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要達到“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這一目標,應大力促進農村科普工作,通過“強化農業(yè)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yè)良種化水平”。為此,科研人員要將研發(fā)與農民需求相結合,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開發(fā)實用的、能提高農業(yè)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供農民使用,而科普工作者要把信息和技術引入農村,改變傳統(tǒng)的科普方式,以生動活潑的宣傳和教育的方式把科學知識傳授給農民。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老年群體收入穩(wěn)定

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同時,也要采取措施開發(fā)老年人尤其是低齡老年人人力資本,穩(wěn)定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特別是要關注老年人的經濟狀況與健康狀況,完善醫(yī)療服務與保障體系,避免他們退出中等收入階層。OECD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0年韓國65歲以上人口的雇用率為34.1%,比前一年上升1.2個百分點。這是韓國歷史上的最高紀錄,其數值比OECD成員國平均值(14.7%)的2倍還多,在38個成員國當中排名第一。韓國《中央日報》指出,韓國老人持續(xù)就業(yè)并不是因為身體健康或是留戀工作,而實際上是生活所需。數據顯示,2018年韓國65歲以上人口的相對貧困率達到43.4%,其比例是OECD成員國平均值(15.7%)的近3倍。另據韓國統(tǒng)計廳今年發(fā)布的數據,韓國有一半以上的60多歲老人還得靠自己的雙手去賺取生活費,比2015年的49.7%高出8個百分點。韓國的情形并非個例,中國也存在類似的趨勢。調查數據表明,中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由于我國現階段養(yǎng)老金和養(yǎng)老保障水平較低,大量(約有75%)老年人口處于低收入和較低收入水平(李春玲,2018)。由于慢性病和老年病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老年人的醫(yī)藥費用支出日趨增加,如果沒有健全有效的醫(yī)療保障體系支撐,老年人將面臨退出中等收入階層、滑入低收入階層的風險。由此可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鞏固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1]Zhang L, Sharpe R V, Li S and Darity W A,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Urba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6(41): 222-233.

[2]陳曉棟、原向陽、郭平毅等:《農業(yè)物聯網研究進展與前景展望》,《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2015年第2期。

[3]胡濱:《面向科普服務的圖書館與科技館合作模式初探》,《情報探索》,2015年第7期。

[4]李春玲:《中等收入群體的構成特征與新時代“精準擴中”策略》,《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18年第1期。

[5]劉志國、劉慧哲:《收入流動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路徑:基于CFPS數據的分析》,《經濟學家》,2021年第11期。

[6]孫鶴嘉:《互聯網+科普運行機制與發(fā)展模式探究》,《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7]謝桂華:《中國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回報與社會融合》,《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8]張建云:《互聯網與農業(yè)生產方式大變革》,《蘭州學刊》,2016年第6期。

[9]趙云:《論公共圖書館在大眾科學傳播中的作用》,《科技與經濟》,2006年第11期。

責編:蔡圣楠/美編:石 玉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Group: Potential

Population and Cultivation Measures

Wang Zhiyong

Abstract: To develop and expand the middle-income group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hina to leap over the middle-income trap an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form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 Microsurvey data show that the potential middle-income population is mainly low- and middle-income resid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capital is fundamental to increasing people’s incomes. The key to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the middle-income group i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of the potential middle-income population through various means,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btain steady income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iddle-income group.

Keywords: middle-income group; potential populatio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human capital; scientific literacy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