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計民生】
早春時節(jié),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工業(yè)路第二小學的開學第一課在瑯瑯讀書聲中拉開序幕。教師導讀、同伴領讀、反復誦讀,學生們感受著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感悟著字里行間涌動的千古情懷。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小學生陳來索巴的新學期是從“認識三江源”的游戲開始的。幾塊藍色和白色的布代表河流,幾個礦泉水瓶代表廢棄垃圾……簡單的游戲過后,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深深刻在孩子們心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何充分認識青少年美育的作用,做好美育工作,培養(yǎng)時代新人,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
發(fā)揮美育的獨特作用
民間版畫“無錫紙馬”走進無錫小學課堂;贛劇、采茶戲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成為江西省中小學生課表上的多元選擇……近年來,青少年美育得到社會高度關注,學校美育工作邁上新臺階,社會美育資源日益豐富,家庭美育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
“美育是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的綜合教育,對青少年的認知、情感、意志發(fā)展起著全面促進作用。同時,美育的功能和價值還在于提高青少年的審美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為文化強國建設筑牢根基。”謝家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重慶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代表這樣看待青少年美育的重要意義。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委員認為,新時代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美育,要充分發(fā)揮美育在立德樹人中的獨特作用。他表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美育是不分學科、貫穿學習全過程的素質教育,可以與學科教育相輔相成,激活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助力青少年在未來不同學科領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進而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fā)展。”
美育不等于藝術學習
因為逼迫孩子考級、闖關,“學了一門藝術,恨了一門藝術”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現象違背了美育的實質和內涵。”劉希婭代表認為,這反映出當前部分家長對青少年美育認識的誤區(qū)——將美育窄化為藝術技能、藝術學科學習。
“部分家長認為‘給孩子報藝術培訓班就是重視美育’,不管孩子是否有興趣、是否適合,盲目跟風。部分藝術類培訓機構出于商業(yè)利益的考慮,把藝術培訓和考級考證掛鉤,導致學生陷入頻繁參加藝術表演比賽的‘怪圈’中,而對真正陶冶藝術情操的展覽、音樂會、戲劇等卻不感興趣。”劉希婭代表指出,“美育是關于孩子感受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綜合能力,藝術學科只是美育的載體和實踐方式之一。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都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fā)展的人。”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鄔成香代表也認可這樣的觀點:“如果家長和老師只關注孩子畫得像不像,彈琴的指法、節(jié)奏對不對,而忽略引導孩子去理解作品的內涵,忽略感受和欣賞其中的美,忽略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之中,那只能是舍本逐末,學到了技巧,而審美素養(yǎng)并沒有得到提升。”
美育要從“教學模式”轉向“終身模式”
如何讓青少年美育從“興趣班”轉向“美育班”,從“教學模式”轉向“終身模式”?
在學校層面,劉希婭代表認為,要著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形成科學的美育意識,避免將美育窄化為藝術學科教育、藝術技能訓練,同時要五育并舉,全面育美。二是開設豐富的美育課程,以藝術學科為載體,配足配齊藝術專業(yè)教師、設施設備,保障藝術課程開足開齊開好;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促進學生挖掘藝術潛能、提升藝術素養(yǎng)。三是建立多元的美育評價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對學生在學校各項美育活動中的參與情況等進行全過程評價。
鄔成香代表則給家長提出了建議:“家長要避免把美育功利化,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美育項目。同時,樹立‘家庭是美育的第一課堂’理念,讓孩子愛學習、愛勞動、愛生活,在點滴小事中陶冶性情,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
“在社會層面,如各級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音樂廳、戲院劇場等公共文化機構,都是社會美育的重要平臺。要讓青少年養(yǎng)成觀展、看劇的習慣。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建設自己的校園美術館、音樂廳等美育場所,形成學校美育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共同發(fā)展。”吳為山委員呼吁,“還要結合青少年的年齡特點,不斷利用新技術、新方式和新渠道來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用青少年喜歡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經典藝術。”